上午我刚提了问题,下午有关部门马上去现场检查,晚上我就知道了结果,今天还把报告给我,效率真的太高了。”昨天,从省建设厅张文平副厅长手里接过《浙江传媒学院供水水质评价》后,省政协委员、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潘瑞芳连连感叹。
她事先不曾想到,自己关于“下沙地区水质问题”的“口头提议”,会引起有关部门如此高度的重视。
委员疑问:
下沙水质是否合格?
事情要从1月17日说起。当天,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关于建设“生态浙江”举行专题座谈会。会上60多位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,围绕着“生态”话题畅所欲言,而潘瑞芳着重提到了下沙地区的饮用水水质问题。
“早在去年10月,我就想请专业人士,帮忙检测下沙的饮用水水质,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部门。”潘瑞芳说。有很多教职工反映,学校里的开水和杭州主城区的味道不一样。而且从近几年的单位体检报告看,患肾结石的教师数量有所上升。因此,大家怀疑是不是饮用水出了问题。“但是我没经过细致调查,也没有统计数据,所以不能形成书面的提案。”
没想到,正是这个“口头提议”引起了陈加元副省长、省政协陈艳华副主席以及省建设厅张文平副厅长等领导的高度重视。他们当即拍板,有关部门立刻调查,尽快出结果。
当晚回复:
供应水质量没问题
1月17日下午,受省建设厅和杭州市水业集团委托,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杭州监测站的一支检测队,紧急“进驻”浙江传媒学院教学区。检测人员选定了清水池、加压泵房、行政楼(一楼)以及动画学院四个有代表性的点,对供应水的浑浊度、PH值、微生物、耗氧量、金属元素等指标进行抽样测试。结果当晚就出来了:学校的水质没有受到有机物的污染,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。
“比如说水中的耗氧量,国家规定的限值是3mg/L,而浙江传媒学院里水的耗氧量最低才1.42mg/L,最高也只有1.70mg/L,远远低于国家标准。”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杭州监测站站长董民强说。他们还进行了金属元素检测,铁、锰、锌等的指标也都符合标准,没发现水质发黄、变黑。
第二天上午,一份完整而详细的《浙江传媒学院供水水质评价》书面报告出炉。
五方面谈:
委员心中疑虑消除
昨天上午,张文平副厅长、杭州市城管办党组副书记余建中、董民强站长,还有杭州水业集团下沙分公司的吴再腾副经理,又一起把报告书送到了潘瑞芳手里。
有这样一个与相关部门近距离接触的机会,潘瑞芳连连发问。
“我想知道一下,下沙地区的供水网管漏损率是多少?”她关心地问。
“去年,上级给我们的任务目标是漏损率控制在5.5%以内,但我们实际上没超过4%。”吴再腾立刻给出了很确切的答案。
“对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质情况,监测部门有没有定期公布检测数据的?”她又问。
“我们一直都定期进行检测的,每个月都会在报纸上公布整体水质的检测结果。”余建中副书记回答。
“为什么我们喝的开水味道总是有点不一样呢?”她还是有点不放心。
“会不会是你们电开水机的缘故?”张文平副厅长说,如果电开水机里面的水反复烧,可能会使一些矿物质、微量元素发生变化。“我们回头再把电开水机的水取样,进行具体的分析,如果有结果第一时间告诉你。”
这下,潘瑞芳总算把心里的疙瘩放下了。
委员建议:
水质情况公布内容再细些
“我要把上午的信息通过QQ群,告诉下沙地区的学校师生和市民,下沙的水质没有问题。”昨天一小时的面谈过程中,潘瑞芳不停地在记笔记。
最后,她还提了一个小建议:“虽然杭州市水质的情况定期会向社会公布,但很多时候都只是一个整体情况。一个平均值很难反映杭州某个具体区块的水质情况。要消除市民的顾虑,最好有关部门把水质情况公布做得更细一点。”
余建中副书记当即表示,以后将会定期公布杭州市各个水质检测点的检测数据,让市民放心喝水。
|